原话题:我是青年研究学者周燕玲,就业晚、结婚晚、佛系生活,为何青年选择成为尼特族,问我吧!
我的理解是娇纵安逸的少儿时代与成年后巨大残酷社会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耐受力和意志力低下导致的绝望与颓废,另外巨大的贫富差距加剧了这种情况的恶化,更好的社会福利助长了惰性。这么理解有问题吗?
你提到了很多社会结构的因素,我基本同意。但有几点值得商榷:1、“骄纵安逸的少儿时代”。我认为现今确实物质条件优越,教育方式中确实有些“骄纵”、管教不当或社会化不足的问题,但“安逸”对于任何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并不恰当,特别是近年来竞争仍不断加剧内卷。2、“更好的社会福利”,我认为不太符合事实。这是跟什么比?现在的社会保护难道比“单位制”下“从摇篮到坟墓”的更好吗?还是比国外?3、你似乎认为现在的青年“耐受力和意志力低下“”懒惰”,这背后隐藏一个假设,就是认为(中国)人应该是“吃苦”“”“顺从”和惯于“忍耐”的。可以反思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假设呢?
原话题:我是青年研究学者周燕玲,就业晚、结婚晚、佛系生活,为何青年选择成为尼特族,问我吧!
您好,我是中高中生,高一的时候我身边就有许多同学讨论未来时明确表明自己不会选择结婚或者不会生子,我当时觉得这种言论是因为我们年龄小思维不成熟但是现在高三了,她们不结婚生子得态度更加坚定了,而且有这种理念的同学更多了,我想请问一下,她们是受什么影响才会产生这种想法的呢,不结婚生子的想法真的和受教育程度水平有关吗,谢谢啦
感谢你的提问!首先,建议你可以直接问问你的同学们,她们是怎么考虑的,带着你自己的调查,再跟一些理论、学者的研究结合,效果更佳。然后我从自己的研究、观察谈一谈。第一,你(我猜想是位男生)可能需要想象或者问问你的母亲,生育对一个女人来讲意味着有哪些代价(普遍人们只是在宣传带来的好处)。女人为生育付出的成本是非常高昂和持续一生的,这与男性不同,这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其次,学术界有一个研究共识,就是社会越进入现代,经济越发展,生育率肯定是降低的,世界各国都是。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带来工作机会,且这些工作机会越来越适合于女性,女性可以有更多的生活选择权,不用依赖家庭和男性、更愿意享受生活等。不想结婚跟教育程度有关,但根本上是跟人们的生活选择能力有关(当然受教育越高,能自立的可能越大)。所以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往往都很低,低生育率是一个社会治理议题。第三,虽然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我们国家,很多原因是特有的。比如前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强制改变人们生育习惯和态度,比如现在非常高昂的生、养、教育成本(不仅是金钱投入还有精力投入)。特别是作为女性,还需要面对婚育后可能的家庭约束、事业受损等等风险。也就是说,现实的环境让越来越理性的她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既然苏伊士运河这么重要,为啥没人提出拓宽?像这样被堵着,巨大经济损失谁负责呢?哪个国家又会成为最大的获益者